心理访谈李子勋(心理访谈李子勋全集)

 小嘟共享充电宝   2022-06-23 19:11   770 views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摘要:

心理访谈李子勋10月24日凌晨,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因病去世。李子勋的生前好友、著名心理专家杨凤池,接到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电话后婉拒了采访。他当时正在山东上课,当晚会赶回北京,帮忙料理李子勋先生的后事,“大家

  心理访谈李子勋

  10月24日凌晨,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因病去世。

  李子勋的生前好友、著名心理专家杨凤池,接到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电话后婉拒了采访。他当时正在山东上课,当晚会赶回北京,帮忙料理李子勋先生的后事,“大家心情都很沉重”。

  今天,朋友圈、微博上许多心理学业界人士发文悼念。原《中国青年报》高级编辑、公益组织“歌路营”创始人陆晓娅说:“好久没有他的消息了,我知道他身体一直不好,我相信他是好好活过了。”一位大学心理教师说:“被李子勋点亮的不仅是心理工作者们,还有读者、病人、记者、还有各行各业与他有过各种交集的人们。”

 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,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,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,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。他曾是中央电视台《心理访谈》《实话实说》,北京电视台《心理时间》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《星星夜谈》、《情感世界》特约心理专家;《父母必读》《时尚健康》等杂志的专栏作家。

  很多人知道李子勋,都是因为央视的《心理访谈》。这档节目开播前,中国普通大众基本没见过心理学家的样子,更对这个研究领域极其陌生。因此当李子勋出现在电视上时,观众看到了“一个会用肢体、表情、目光来倾听的人”,进而对心理学家以及心理学,有了最初、最直观的认识。

  在2007年、2008年,李子勋曾多次接受《中国青年报》的专访,例如针对当年刘德华粉丝杨丽娟疯狂追星背后的心理成因,李子勋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分析。

  李子勋曾是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,他参与的“中德班”,对中国心理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,其专业性和系统性,提升了中国本土治疗师的视野和技术水平。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,例如李子勋、杨凤池、朱建军、曾奇峰等。

  李子勋生前挚友,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接受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,其实早在“中德班”之前,大约1992年前后,在北京,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对心理咨询领域颇感兴趣的人,自发组织了心理学研讨小组“心灵绿洲”,经常一起开研讨会、办活动。“心灵绿洲”活动周期大约为一个月一次,最频繁时两周一次,大家聚在一起,就某些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,或者交流最近读的书。

  “中德班之所以有很好的成果,很大程度因为参与者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好多工作和努力,基础很好,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起到中德班再进行深造。”“当时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刚刚开始,不像现在有这么多资源,大家互相支持,互相指导。”

  朱建军说,上世纪90年代他对李子勋的印象,一直贯彻至今——“李子勋是一个非常善于合作、能看到别人优点的很宽厚的人,很尊重别人的想法。”朱建军如是形容李子勋的性格:心胸宽阔,光风霁月。

  据媒体报道,1999年李子勋在“中德班”毕业时对德国老师宣布自己的10年规划是,要做一道桥梁,让心理学走近大众。

  “我给自己定位:既是心理咨询师,又是一个科普作家。”李子勋选择与许多媒体合作,无论是报纸、杂志还是电台、电视台。他做这一切,目的就是要让中国大众听见和看见心理学。李子勋想让心理学这样一个相对理性的西方文明的产物,在中国落叶生根。

  朱建军对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表示,李子勋在心理学的大众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“很多人在他科普教育下才知道了心理学,才对心理学感兴趣”。朱建军指出,李子勋和同时代的心理咨询从业者,最初都并不是心理学出身,“因为意识到身体健康虽然很重要,但心理健康更重要,而且在这个时代心理健康需求更大,所以觉得心理咨询行业很有社会价值”。

  朱建军说,李子勋与他一直志同道合。“我们做这一行为了什么?最初心愿就是为了社会价值,需要让更多人有心理健康的知识。”

 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,在众多中国心理学从业者的集体努力下,心理学在国内已被大众广泛接受和理解。李子勋曾说过很经典的一段话——“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,中国心理学的状况是:没水,船浮不起来,搁浅在那里;但是现在,愿意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多了,愿意找心理医生的人多了,这个行业有了水,心理学这条船就可以浮起来了,可以成长、扬帆了。”

  李子勋曾自称是中国心理学发展和成长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。李子勋的一生,都在努力帮助无数中国人“更好地生活”。

  如何定义“更好地生活”?在李子勋看来,“更好地生活”有两个关键词:一是自取所需,一是随遇而安。“自取所需”意思是我们的生活只要搭配一般的、基本的需要,就能拥有满足感;“随遇而安”就是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下,都用接纳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,并接受它们就是生命应该刻画的轨迹和需要经历的体验,这一切都是资源。

  李子勋观点摘录:

  【尊重而不遵循规则】

  从小,李子勋就尊重规则,但却并不是个守规矩的孩子。比如,对于家庭的核心规则“下面的要听上面的”,他琢磨的结果是:“在爸爸面前一定要按他喜欢的方式去干,爸爸不在时就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干。”他不对抗,却会迂回地去影响规则。

  【思想上的自由派】

  作为开创自组织治疗理论的心理学家,必须需要提出很多新想法、不断创新。李子勋认为自己这个特点与从小建立的学习秩序有关——对知识进行思考,而非奉为原则。

  【死的境界与生的境界是一致的】

  生与死是这个世界上最奥妙无穷但同时也是最自然不过的现象。我喜欢把生死看作是一种宇宙时间的属性。生命一定会来,又一定会走,从不停止亦不重复。它存在着,同时亦不存在。甚至我以为,死的境界与生的境界是一致的。感觉到死的蜇伏能让你更好地品味生的从容。

  【孤独是人类的属性】

  孤独感引发人两种基本的心理需求:一是人的归属感,一是存在的焦虑。归属感好理解,“我是谁的孩子?我的家在哪儿?我的团队是什么?”或者“我是谁?回答这些问题正是在满足人的归属感。孤独是一种存在,不要逃避它,也不要妄言挑战它。人能做到的只能是平心静气的觉知并接纳它,接纳它与生命并存。

  【关于家庭教育】

  李子勋认为,大自然蕴含着巨大的信息系统与智慧,这是生命灵性的来源。每一个孩子出生时,都携带着巨大的知与识系统。“回归自然”,当然不仅仅是亲近大自然,还包括顺势而为、遵循生命成长规律等含义。这种育儿方式,取自于平衡、节制等形而上的道家思想,却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。

  【关于心理咨询师】

  1.咨询师不能用简单的因果思维来看待事物,认为任何结果都“应该”有它的原因。世界上的事物之间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因果关系,人们之所以执著地去寻找因果,是由惯常的思维模式决定的。咨询师的诱导、暗示往往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。因为,任何人都会从纷繁的经历中找出匹配或迎合心理治疗师的内容,当这个描述一旦形成,当事人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成了这样的人。而实际上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很丰富,活到如今的20多岁,50多岁,什么样的事件没经历过呢?

  2.假如咨询师对当事人糟糕的东西感兴趣,当事人总会告诉他比原来更糟糕的故事。因为当事人会无形中把咨询师的期待放进去,会无意识地迎合咨询师——是咨询师内在的内心地图决定了咨询如何继续推进。

  3.目前国内许多心理医生自学一点书本知识,考取一个资格证书就去给别人治疗。他们凭着自己的热忱,在现实中运用各种可能已经非常陈旧的理论去对待当事人,甚至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当事人,非常危险。“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应该以多元为导向,以当事人为中心去思考,而不是符合什么理论。”

  原标题: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去世,数十年努力让心理学走近大众

  心理学李子勋心理访谈心理学发展站长忽略的观点(站长的缺点)从爱情开始(女人感情上真正走向成熟)天蝎座几月:天蝎座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日心理学著作(推荐学习心理学的20本靠谱好书)左不过高冷(三本好看的悬疑风格言情文)心理学著作(推荐学习心理学的20本靠谱好书)心理学李子勋心理访谈心理学发展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xcdbjm.com/1747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小嘟共享充电宝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